11月20日下午,我院记者在水利楼407对我院朱仲元教授进行了采访。朱教授担任我校博士、研究生导师及中国水利学会会员。1982年结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农田水利工程系,后留校任教至今。1996年至2008年任我院水文水资源学科部副主任、主任、党支部书记。20多年来,朱仲元教授一直从事于水文水资源及盘算机应用方面的教学事情,并恒久致力于水资源评价、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植被需水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事情。多年来,朱仲元教授在海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聚会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。
采访历程中,朱教授谈到恒久在野外进行科研事情时的场景,那时的中国多方面处于低水平,技术和设备都很落后,野外进行科研事情的难度很是大。纵然这样,他依然同其他科研事情者一起努力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、内蒙古自治区计委、呼和浩特市计委等科研、生产项目多项,并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、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等。在这些项目研究中,朱教授深有感伤,他提到科研项目最要害的是应用于实际。一切的科研项目需从实际出发,将理论用于实际,一切为人民群众谋福利,这才是真正的价值体现。
同时,记者们还了解到朱教授在2001年曾以项目相助的形式去加拿大考察,2007年以项目交流的方式去日本冈山大学研修。就海内外而言,朱仲元教授感伤最大的是外洋先进的技术。田地、森林等多处都装有卫星定位系统,监控规模内的相关信息能清楚的反映在电脑上,电脑还会凭据相关信息做出相应的处置惩罚。(朱老师在加拿大考察的农场内只看到三名事情人员,粮食的质量检测、分类、装车全都有电脑完成。而对于现今的中国,这一切全都由人力完成。)中国的各方面以人力为主,所需提升空间还很大。
朱仲元教授还为记者展示了近期的科研项目——“ACCC”,即“中国适应气候变化项目”。气候变化项目是全球的科研课题,而朱教授也致力于研究内蒙古的气候变化纪律,未来的气候将越发多变,尤其是温室效应的加剧,如何适应多变的气候成为一浩劫题,朱仲元教授的科研事情面临着巨大的挑战。我们期待着朱仲元教授的科研项目获得圆满乐成。
随后,记者对于一些专业知识与朱教授进行了交流与讨论。朱教授告诉记者,水资源专业今后的就业前景很广,中国是一个水资源漫衍不均的国家,而且多处水资源匮乏,国家对水资源很是重视。结业生的未来选择会更多,继续深造的时机也会更多。因此朱教授建议同学们在大学期间找到适合自己位置,并不停地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。
最后,朱仲元教授为大学生们提出了几点要求:一、最重要的是要踏踏实实做人,本天职分做事;二、抓住主要的偏向,时刻铭记自己职责所在;三、有选择的加入有意向的社团,切忌盲目跟风。采访最后,朱仲元教授祝愿所有同学都能有一个充实而精彩的大学生活。